上了幼稚園之後,小魚以飛快的速度在認識這個世界。
走過了開學的適應期,進入到學習的本質,
沈小魚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、專心與否,都透過同事的話語讓我了解這孩子在學校的生活。
這麼小的他,有著喜怒分明的性子,
對於喜歡的、有興趣的,總是熱熱鬧鬧地參與其中,
但是對於他不喜歡的、還沒有準備好的,也是會在課堂上拗著。
學校是有客家語老師來上課的,
對於沒有接觸過的語言,我一開始不知道原來小魚這麼排斥,
為什麼排斥?我不明白,
我們在家裡說國語,英語老師會到家裡上家教課,回阿嬤家有閩南語,
不曾見過他特別反彈,但學校裡的客語課反應卻很大。
剛開始的第一節課,小魚就坐在教室最後面,不開口,不肯笑,
拉著教保員老師不肯放手,很小聲地說:
「我都聽不懂.............」
那天傍晚見到我,他安靜地走過來,抱著我便是一串眼淚,
老師跟我解釋著方才上課的情形,我訝異,但沒生氣,
我想,聽不懂並不是挫折,而是『全班只有我聽不懂』的挫敗才是難受吧.........
混齡班裡面,大部分都是大班生,是他們第二年學習客家語,
我可以想像孩子在那半個小時裡的惶惶然,很是心疼。
我沒插手,讓老師處理,
就讓他坐在教室坐後面,倔強地看著大家上課而不肯參與活動,
慢慢的,過了幾堂課之後(其實是過了一個月...)
他在後頭慢慢聽得懂了,會跟著大家一起笑,
混在隊伍之中跟著比劃動作,亂哼亂唱的,自得其樂,
偶爾回到家,還願意唱一首客家童謠給大家聽聽。
老師以溫柔陪伴小魚,靜靜等候他『準備好』的那個時機,
然後再以無比耐心,牽著他慢慢加入團體的活動。
從此之後,客家語變成小魚的其中一個語言,
是故事、是童謠,是他成長過程中一次很難忘的經驗。
上個月有一場客家語表演,他原本說要去的,
臨到會場卻大哭大鬧不肯上台,我白忙一場,
但是平靜下來之後,他站在門邊,慷慨地願意『正式地』表演給大家看看。
我用手機專心地拍著他,沙啞的破鑼嗓子、沒有高低起伏的音調、動作也好稚嫩,
但這就是我那個愛撒嬌的兒子,
即使哭過,也會很快就打起精神、樂觀面對的兒子。
在學校,是有非常多的藝文活動的,
即便是幼稚園,短短三個月裡也看了四、五場音樂或是戲劇表演。
我喜歡讓孩子參與這些活動,
兩個姊姊們也是一路看著兒童劇、舞台劇、音樂會長大的,
不求自己會畫會彈會跳,但一定要欣賞、能在其中自娛。
本來覺得小魚還太小,說穿了就是沒指望他懂什麼,
但是日前去附近國中運動時,剛好碰上他們音樂班正為了音樂比賽而彩排,
操場上,就可以聽見樂聲,
兩個姊姊先是告訴我她們要去聆聽,便和晴晴一起去了禮堂,
幾分鐘之後,小魚也被樂聲吸引,
我帶他過去,見著整個國樂團氣勢磅礡的場面。
很擔心小魚亂吵亂鬧,但他只是小小聲問我一句:
「媽媽,可不可以坐下來聽?」
然後在門口靠牆處盤腿席地而坐,
兩隻小手撐著下巴,甚是專心地聆聽國樂。
不管有沒有學音樂,我們要的,不就是一個素養嗎?
即便是十分鐘的小小音樂會,也懂得要安靜欣賞,
知道要對表演者尊重,知道音樂結束要慎重地鼓掌,
然後結束之後站起身,真誠地分享心中的感覺:
「媽媽,那些大哥哥大姊姊好棒喔。」
因為有學校,有老師有同學有一連串的活動,
孩子就會在這樣的環境遇到挫折然後成長,修正自己的個性漸漸圓融且懂包容,
遵循著社會秩序,在團體生活中建立個性和思考邏輯.....。
父母的愛給得豐厚,但大團體的刺激才夠多元,
我肯定保母無微不至的照顧,也肯定學校提供了一個有如小型社會的環境,
看著沈寶貝、QQ和小魚在各自的年段中穩定成長,
心裡對所有老師真是無比感謝。